民间舞蹈-滦南秧歌

  • 发布时间:2016-01-01
  • |
  • 作者:滦南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743次

滦南秧歌简介 

滦南县地处冀东平原,位于唐山市东南部,隶属唐山市。滦南县水陆交通均十分便利,天造地设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东北出入中原的要冲。滦南县居民的祖先大多数是山西、山东和江南各省迁徙而来的,自古以来人口流动性大。多民族交融之地,多民族文化融汇和发展之地,民俗民间文化得以生长、传承和发展,得以滋润、源远流长。

滦南秧歌历史悠久。按滦南风俗,每年农闲的正月,在乡村便自发兴起秧歌活动,直至填仓(正月二十五)。随着时代的延续,滦南秧歌逐渐形成了活泼、诙谐、朴实、健美、欢快、红火,地方民间风格色彩浓郁,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特点的民间舞蹈形式。滦南传统秧歌分南派、北派两大流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呈现南、北两派融合发展趋势。

滦南秧歌即是舞蹈表演。舞者分为沙公子、妞、丑、(kuai)等行当。沙公子扮成青年男子,妞扮成闺阁少女、少妇,丑扮成滑稽男性,(kuai)扮成老年妇女。各行当的秧歌角(表演者)根据需要穿明、清、民国时代的服装,所用道具沙公子可持扇子,妞可持手绢,丑、(kuai)可持棒槌、烟袋等。扭秧歌(民俗称“扭秧歌”)时以锣鼓、铙钹和唢呐伴奏,秧歌节奏的快、慢、重、缓须与伴奏节律相协调,特别是一些带有内容的情节小出秧歌,表演过程中需要表现说、笑及传情表意时,击乐锣鼓、唢呐要做出相应效果进行配合,以达表示情节、渲染气氛、升华主题、耐人寻味之效果。

秧歌舞蹈形体动作千变万化,体态多姿,常见的舞步有矮子步、莲子步、偷步等6种,有手帕舞、扇子舞、烟袋舞、手舞、足舞等8个式样。各式样又分细目,如扇子舞分为套头扇、吊扇、含羞扇等5种。滦南秧歌分为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所谓过街秧歌是秧歌队在穿街过巷中进行舞蹈。场子秧歌又分跑大场、中场和小出。在场子秧歌基础上发展融入了秧歌小出或称舞台秧歌,使滦南秧歌又具有了注重塑造人物、善于表现故事情节的特点。

滦南秧歌是滦南境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舞蹈,是研究本区域内民间舞蹈起源及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民间大众文艺的发展过程,探索繁荣大众文化、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传承、保护好滦南秧歌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乡村娱乐项目的增多,参与滦南秧歌的年轻人逐渐减少,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70%以上。参与表演的一些中、青年人员舞技达不到应有水平,高超技艺只存在于少数年龄较大的秧歌角之身,是濒危待急救项目。

    滦南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滦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文化部门开展民间秧歌调演活动已历30年,每年投入资金10万元以上。

今后,将对民间舞蹈艺人进行全县范围的彻底普查、建档登记,建设保存传统舞蹈服装、道具、伴奏乐器的展室,开展技艺培训、辅导等活动,支持民间舞蹈协会加强对滦南秧歌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民间舞蹈艺人提供足够的传习经费。

 

20170503170517_it0yv3vajg.jpg?v=1747541239228

20170503170518_yviir949ww.jpg?v=1747541239228

20170503170520_ico4lqwebl.jpg?v=1747541239228

20170503170522_6ekm1tnqia.jpg?v=174754123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