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评剧

  • 发布时间:2016-01-01
  • |
  • 作者:滦南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098次

                        评剧简介

    滦南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部。南濒渤海,东界乐亭县,东北隔滦河与昌黎县相望,北邻滦县,西与丰南区接壤,西南同唐海县相比邻,南临渤海。地处东经118°12′—118°53,北纬39°12′—39°39之间。全县辖17个镇,594个行政村,面积1270平方米,人口58万人,汉族占主体,满、蒙、壮、回等少数民族散居境内。

    滦南县绝大部分陆地为冲积平原,地势较高,一般海拔25~30米,最高可达38.1米。位于东部季风区,属于暖温带沿海半湿润区大陆性气候。境内河流较多,基本上属于滦河水系。滦南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曹妃甸殿港址、海洋生物、盐业和盐化工业、能源矿产四大资源。

    滦南县北依京山铁路,东望秦皇岛,南临渤海,西近天津,与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正在建设中的曹妃甸港毗邻。水陆交通均十分便利。天造地设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东北出入中原的要冲,是自古以来人口流动性大,多民族交融之地。多民族文化融汇和发展之地,便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与传承的地理环境,多种艺术之滋润使评剧得以源远流长。

    评剧是近百年来新兴的北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滦南县。是评剧创始人——滦南县绳各庄村成兆才先生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歌舞蹦蹦基础上,借鉴、吸收皮影、河北梆子、京戏等艺术成就逐步发展而成。大致经历了“莲花落对口、拆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的繁荣兴旺”、“评剧的改革出新”等几个时期。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莲花落起源于唐代佛曲“莲花”、以名“散落花”,是佛教募化或宣讲时之唱曲。宋代已成为城乡丐者丐讨时之唱曲。清光绪年间(1875年左右),莲花落盛行于唐山附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禁演。成兆才、月明珠、任善庆等为首的莲花落艺人,于困境中崛起,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分场演出形式,把莲花落原有的“单口”、“对口”演出形式必成能拆出,分场的演出程度,并将莲花落改为“平腔”, 1912年,他们创作、改编、移植剧本,借鉴皮影、河北梆子、京戏等艺术表演形式,完成了莲花落向戏曲演变的过程,给自己创新的全新剧种起名为“平腔梆子戏”,“平戏”。1909至于1918年主要在唐山演出,称“唐山落子”。1919年赴东北奉天等地演出,在继承唐山落子男声量角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东北风格特色的女声旦角唱腔,人们又称其为“奉于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年),“平戏”定名“评剧”,其流行遍及全国各地。

    成兆才等“莲花落”艺人为了适应群众需求,对“莲花落”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大量吸收“蹦蹦”中的曲牌唱腔和表演形式,让“莲花落”对口叙述的角色,相当于一出较完整的小戏,可以说这便是评剧的雏形了。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词;分出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了规范性的舞台动作;角色化装注意勾画脸谱;其唱腔出现了三六板、跺板等板式;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古三咳等新腔;除板胡主奏乐器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武场已设有大小锣、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它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约有80 余出。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这时期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思夫》、《回杯记》、《黄爱玉上坟》、《斩窦娥》、《丁香割肉》、《刘公案》等。

    1908年莲花落被禁止,成兆才、金菊花、任连会、任善庆等人改良拆出莲花落,后来发展成为大戏。删掉了旧节目中的淫词滥词,编写新剧本,写出了《马寡妇开店》、《杜十娘》、《花为媒》、《劝爱保》、《打狗功夫》等优秀剧本;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采用了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戏装头面、舞台美术、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行当陆续配备齐全。去掉淫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将莲花落改名为“平腔梆子戏”、“平腔”。平腔于1909年入唐山至于1918年间形成了唐山落子,它有了自己的剧本,有独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艺术,有一套相适应的伴奏,有阵容雄伟而出色的演员,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大剧种。

    1919年赴东北奉天等地演出,在继承唐山落子男声量角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东北风格特色的女声旦角唱腔,人们又称其为“奉天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年),“平戏”定名“评剧”,其流行遍及全国各地。

莲花落曲目及成兆才创作评剧剧目

(一)、部分莲花落曲目

1、十里亭        2、十里亭送别     3、二姑娘回家     

4、二姑娘治病    5、二姑娘雇驴     6、丁香割肉

7、大西厢        8、大姑奶奶拜年   9、小放牛   

10、三度林英     11、王二姐做梦    12、王二姐摔镜

13、王小泉赶脚   14、王婆骂鸡      15、月明楼   

16、玉美人恨夫   17、目莲救母      18、巧合佳期  

19、何娘子自叹   20、白猿上寿      21、四卖   

22、百花名       23、步步高        24、安安送米

25、老妈自叹     26、老妈上京      27、老妈拜年 

28、老马开       29、自呜钟        30、步步登高  

31、佳人卖花     32、抽妈          33、孤村打鸟  

34、金定写牌     35、长亭饯别      36、抱盒子

37、美人赞       38、拷红          39、拴娃娃   

40、秋景天凉      41、玲珑塔        42、洪武爷放牛   

43、哭城          44、孙继皋卖水    45、救主        

46、郭巨埋儿      47、张君瑞赶考    48、逛花园

49、陈琳救主      50、残秋诗        51、富贵画    

52、杨二舍化缘    53、游寺          54、绣老妈     

55、绣得勒        56、醉打山门      57、层层见喜   

58、锯大缸        59、黛玉悲秋      60、韩湘子化缘

61、鸿雁捎书      62、双锁山        63、鹊桥密誓 

64、绣九州        65、宝玉探病      66、馋奶奶     

67、鹦鹉对诗      68、十枝花        69、夸北京    

70、叫五更        71、茉莉花        72、赶会

73、逛茨山        74、王大妈探病    75、小看戏   

76、婆媳顶嘴      77、铺地锦        78、美女思情    

79、绣灯笼        80、对花          81、采茶      

82、闯山          83、画扇面        84、桂花香

85、对菱花        86、雕翎记        87、小白菜      

88、放风筝        89、太平年        90、十二月开花      

91、何氏女卖身    92、喇叭调         93、补汉塌    

94、妈妈娘好糊涂  95、游南关         96、八仙上寿

97、张生游寺      98、合钵           99、渔樵问答   

100、洪月娥做梦   101、赴善会        102、大娶亲    

103、马思远       104、小姑贤        105、拾妆盒   

106、机房训子     107、四大卖        108、吕蒙正赶考

109、雷峰塔       110、逛湖借伞      111、下河南   

112、劈山救母     113、未央宫        114、昭君出塞  

115、单刀会       116、武松打虎      117、秦琼观阵  

118、罗成叫关     119、罗成算卦      120、罗成托梦

121、伍子胥观阵   122、刘金定观星    123、一百个黑

124、绕口令       125、百虫名        126、张廷秀私访 

127、韩湘子讨封   128、马寡妇开店    129、李桂香打柴 

130、拾棉花       131、五更调        132、叹十声

133、送情郎       134、梳妆台        135、十杯酒    

136、十朵花       137、妓女思愁      138、妓女告状  

139、探清河水     140、二十四糊涂    141、小王打鸟  

142、花墙对诗     143、绣兜兜        144、扫地风

145、洒金扇       146、蓝桥会        147、绣门帘   

148、十女夸夫     149、双舞歌        150、教舞歌    

151、耍舞歌       152、光棍思妻      153、绣麒麟   

154、丢汉绢       155、打秋千        156、小重楼

157、下南关       158、寡妇上坟      159、打傧相  

160、拿蚂蚱       161、栋梁花        162、借米记  

163、补龙袍       164、小看戏        165、十三咳   

166、五鬼闹判     167、换门钉        168、绣幔帐

169、绣荷包       170、大实话        171、打花鼓    

172、后娘打孩子   173、李翠莲盘道    174、借        

175、借女吊孝     176、小借年        177、刘云打母   

178、马前泼水     179、夜宿花亭      180、三节烈

181、小赶船       182、李逵夺鱼      183、寡妇思男   

184、男叹十声     185、女叹十声      186、补龙堂   

187、挨门钉       188、花魁从良      189、道情歌   

190、丢戒指       191、绣鸳鸯        192、摔子劝夫

193、后老婆打孩子 194、小三分家      195、杨八姐游春 

196、五更天       197、王天宝闹洞房  198、打马虎眼  

199、宋江发配     200铁关图          201、杀四门    

202、五雷阵       203、阴魂镇        204、杀韩信

(二)、部分拆出莲花落曲目

1、小姑贤         2、思夫          3、回杯    

4、黄爱玉上坟     5、斩窦娥        6、刘金定观星 

7、丁香割肉       8、刘公案        9、小借年  

10、打狗劝夫      11、秦雪梅吊孝   12、马寡妇开店

13、朱买臣休妻    14、老妈开旁     15、乌龙院 

16、借            17、美女思情     18、借女吊孝

19、偏心眼        20、鬼扯腿       21、拾万金   

22、劝爱宝        23、告扇子       24、打灶王

25、小姑不贤      26、三头案       27、感亲孝祖  

28、李桂香打柴    29、安安送米     30、狗报人恩

31、杀子报        32、冯奎卖妻     33、十枝梅   

34、王婆骂鸡      35、对门楼       36、王天宝入洞房

37、何氏女卖身    38、刘伶醉酒     39、小姑狠

40、白贵香割肝    41、借当         42、于公案   

43、薄命图        44、红凤记       45、老妈上京 

46、井台会        47、杨二舍化缘   48、后娘打孩子

49、王二姐思夫    50、小天台       51、埋金泉兄 

52、阴谋遭遣      53、九巧传       54、高成借嫂  

55、丝绒记        56、金镯玉杯记   57、还阳自说 

58、单宝童投亲    59、铁莲花       60、顶生扫雪

61、苦中义        62、烧骨计       63、刘云打母

(三)、成兆才创作评剧剧目

1、告金扇         2、黄爱玉上坟    3、美女思情

4、借女吊孝       5、打狗劝夫      6、狗报人恩  

7、冯奎卖妻       8、偏心眼        9、劝爱宝 

10、感亲孝祖      11、李桂香打柴   12、安安送米

13、小姑不贤      14、拾万金       15、乌龙院  

16、杀子报        17、三头案       18、打灶王  

19、马寡妇开店    20、巧奇缘       21、双婚配  

22、雪玉冰霜      23、卖子孙贤     24、回杯记

25、高成借嫂      26、状元桥       27、小天台

28、金精戏窦      29、  建游宫     30、禅宇寺  

31、高怀德送女    32、三节烈       33、樊金定骂城  

34、秦家花园      35、老妈开旁     36、大劈棺

37、占花魁        38、杜十娘       39、移花接木旁 

40、恶奴告主      41、金钗钿       42、芙蓉屏 

43、珍珠衫        44、二县令       45、雌兄雄弟

46、百年长恨    47、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48、盛德格天

49、阴谋遭遣    50、孝感天            51、代友完婚 

52、悔过愈疾    53、贤女化母          54、义方教子 

55、悍妇传法    56、阻善毒儿          57、七人贤  

58、埋金全兄    59、花为媒            60、王少安赶船

61、黄氏女游阴  62、因果美报          63、夜审周子琴

64、诓妻嫁妹    65、六月雪            66、败子回头 

67、水露出阁    68、横霸杀妻          69、洞房认父

70、脏水记      71、张小凤过年        72、孙悟空上坟

73、假鸳鸯      74、刘善人            75、二妓夺客  

76、薄命图      77、十粒金丹          78、生死恨  

79、恶虎滩      80、刘成杀婿          81、保龙山

82、潘才诡计娶表妹   83、凌霄醉酒     84、铁板山

85、绿珠坠楼    86、桃花扇            87、凌飞镜

88、杨三姐告状  89、黑猫告状          90、枪毙驼龙

91、枪毙驼虎    92、枪毙阎瑞生        93、丑开店

94、冤怨缘      95、文安崇根刺伊藤博  96、猴变

97、韩湘子讨封  98、盗金砖            99、老娶少妻

100、金钗记     101、对银杯           102、珍珠塔 

103、丁香孝母   104、王二姐思夫       105、井台会 

106、小过年     107、女秀才移花接木   108、小姑贤

109、人头狗     110、美风楼           111、二美夺夫

112、秦雪梅吊孝 113、卖油郎独占花魁   114、金秀荣抛

115、刘元普双生贵子 116、张彦赶船     117、巧会芙蓉屏 

118、驼虎出世   119、迁安镇           120、二美夺夫

121、刘翠屏哭井 122、衡霸杀楼         123、人头告状二、

二、行当脚色

    行当脚色是评剧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所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脚色类别及多种表演艺术上的特点,逐渐划分而成。分生、旦、净、丑四个总的行当,每个行当中有更细密的分支。如生行有份老生、小生、武生等。细划则又分为扇子生、穷生、武小生、娃娃生等。

三、身段表演

    分四功五法,演员“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

眼、身、法、步“五种表演技巧方法的合称。其中唱指唱功,做指做功(表演),念指念白,打指武打。

语言音韵

    是指评剧在唱、念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评剧在吸收京剧、

    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语言韵味,根据滦南地域方言的特点,是评剧语言韵律中除了普通话的念法,兼有地方方言的韵味,也就是“老呔味”,念起来托腔带调、委婉动听,语言语句主要有中州韵、小白话、怯口等。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具有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声调。小白话,多用于描写身份卑微的人物时使用,它即有地域方言特点,通俗易懂,又有评剧来自民间艺术形式的特色。怯口,是评剧中带有方言味的白话。根据剧情及人物的需要一般多有于彩旦或丑行,如《杨三姐告状》中费氏所用的怯口。

唱腔板式

    评剧唱腔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皮影、大鼓等剧种,曲种音乐发展起来的。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既是不同行当的唱腔,又有正调、反调、越调、越反调四大声腔体系;每种声腔又有各自的主体板式、附属板式。由于演唱者润腔方法的不同,又形成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这些唱腔又以各种不同的板式出现,一般唱腔可用一种板式,也可用两种以上的板式,在核心唱段中,往往从[导板]开始,以[回龙][慢板][快三眼][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等成套板式的变化运用,以加强唱腔的表演力。同时在唱腔结尾处还存在[甩腔][扣板][留板][锁板][迷子][哭头]等附属板式。

器乐曲牌

    评剧曲牌是评剧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源

于昆曲、京剧、河北梆子以及民间乐曲。例如昆曲的“新水令”、“山坡羊”;京剧的“小开川”、“夜深沉”;河北梆子的“梆子吹打”、“梆子尾声”;民间乐曲的“东方赞”、“海青歌”等。按演奏的乐器可分为三种:一、大唢呐曲牌(分为“混牌子”与“清牌子”);二、海笛曲牌(也分“混”“清”两种);三、管弦乐曲牌。按曲牌的内容和表演情绪又分为六种类型:神乐类:“万年欢”、“朝天子”等;宴乐类:“傍妆台”、“川拔棹”等;舞乐类:“锦庭乐”、“老八板”等;军乐类:“水龙吟”、“将军令”等;喜乐类:“山坡羊“、“汉东山”等;哀乐类:“哭皇天”、“北正宫”等。还有一种只用打击乐演奏的曲牌,称“干牌子”。

锣鼓经谱

    是打击乐合奏谱。用于配合动作,加强语气,或作为唱腔中的

垫锣。主要有:回击头、大锣安板、长锤、尖板、导板、急急风等。

一、评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拉弹类、打击类和吹奏类:

    1、拉弹类。有板胡、二胡、三弦。

    2、打击类。主要有板。其次是鼓,有板鼓、底鼓、堂鼓。还有锣,包括底锣、大锣、小锣。还有钹,主要有铙钹、小钹、哑钹。另外,还有梆子、鼓楗。

    3、吹奏类。有笛子、唢呐。

二、服装道具

    1、服装,传统称“行头”。有蟒、靠、褶、帔、衣五种样式。颜色分为红、绿、黄、白、黑上五色(或称正五色),紫、粉、蓝、湖、绛下五色(或称间五色)。各类服装,不受朝代、季节和地域的限制。但对剧中不同身份、地位、职业、性格的人物在服饰和颜色上有严格的规定。如帝王、后妃穿蟒和褶、帔;宰相文官穿蟒、褶、帔;平民百姓则穿素裙、帔和茶衣、裤袄等。从颜色上分,黄色表示尊贵,红色表示正直,黑色表示粗莽,白色表示庄重,绿色表示刚毅等等。服装上所绣的花纹图案也分别为:帝王、后妃装后妃装绣龙凤,文臣装绣仙鹤孔雀,武装绣麒麟虎豹,富户人家装绣飞鸟花卉等等。

靴鞋。主要有厚底靴、朝方、虎头靴、薄底靴、福字履、登云履、方口皂、洒鞋、彩鞋、彩旦鞋、打鞋、僧鞋。

盔头,各类角色所戴帽子的通称。有盔、冠、巾、帽等类。

    2、道具:有桌椅、台帐、令旗、戒刀、飞抓、钢叉、大枪、戟、双手刀、单斧、双钩、瓜锤、银鞭、金箍棒、月牙铲、酒壶、龙凤扇、圣旨、銮驾、无宝等。

三、头饰

    评剧早期化妆,旦与生均使用黑烟、粉脂涂抹,比较简单粗糙,又因多在日光下演出,显得脸上黑白分明。后来有了电灯又使用彩色照明,特别是正规演出后,化妆改用油彩妆。青衣、花旦、老旦、彩旦以及刀马旦等,化妆程序基本相同。先搽底油,打底色,然后拍红、画眉、勾眼、敷粉、搽红、染眉、涂唇。通过细致有序地揉、画之后,敷一层薄薄的脂粉,称“定妆”。随后再用眉刷掸去浮粉,在揉画过的各部位,再修补一次。使其呈现出立体感和自然感。在行当之间,又有所不同。头饰,主要有包头、关绸子、片子等。

评剧的传承

一、早期莲花落班

    1889年,胡家坡任连会组永合班,1891年有二合班。19世纪年代间有夏文元班。其人员构成已无从考证。

二、警世戏社头班(庆春班、永盛合班)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由成兆才、张彩亭、张德艺等创办。初时,主要成员有杜芝薏(金菊花)、张德信、姚继盛、张玉树、张一根、张来、白广洁、李春盛、孙凤鸣、孙凤岗、孙凤龄、张化龙等。由于蹦蹦戏屡遭当局禁演,他们立志于对拆出小戏的改革。成兆才专程请来了崔八班的、坐科时的老师任连会。任连会携长任善庆、次子任善丰,徒弟于钰波同来入班。他们对莲花落进行了改革,戏班取名为“庆春班”,在唐山等地演出。1913年,他们打着“京东庆春班改良平腔梆子戏”的旗号,到天津演出。

    1917年,天津发大水,庆春班返回唐山。王凤亭入股庆春班。戏班更名为“永盛合班”。1918年,永盛合班接受其演出有“警化世人易俗之意”,改称“警世戏社”建议,更名为警世戏社。1919年,警世戏社赴东北演出,把唐山落子的男旦艺术,推上了极盛时期。1922年,月明珠病逝于沈阳,警世戏社一度停演告散。一个月后,王凤亭、成兆才组织金开芳、成国祯等在唐山恢复演出,戏社复苏。同年,王凤亭委托李春盛在唐山组建了“警世戏社二班”;次年,王凤亭又委托刘成章在天津创办了“警世戏社三班”。复苏后的警世戏社遂称“警世戏社头班”。民国十二年,头班在天津晏乐茶园演出时,吕海寰对演员说:“你们的戏有评古论今之意”,你们是评论大家,应在平字旁边加个言字,叫‘评戏’。就必称评戏了。民国十四年起,警世戏社头班再度出关演出,民国十七年(1928)解体于长春。

    班首成兆才:(1874年12月20日—1929年2月8日)

    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演员、剧作家、导演,杰出的评剧创始人。河北省滦南县绳各庄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8岁从莲花落艺人金开福学唱莲花落,20岁后随莲花落小班进津,以“撂地”、“跑棚”等形式进行演出。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内禁止娱乐活动致使莲花落各班社处于瘫痪状态,多有解体。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以成兆才为首的一批有骨气的莲花落艺人,不但没有退却,反而离津于滦县吴家坨重组班社,名为“京东庆春班”。在成兆才建议下,广泛吸收其它剧种、曲种的腔调丰富自己演唱的唱腔,借鉴其它戏曲剧种分场演出的形式,把莲花落原有节目改编成“拆出”剧本,把莲花落原有“单口”、“对口”演出形式改成能拆出,分场的演出程度。终于以《开店》、《乌龙院》、《鬼扯腿》等剧目,博得永平官员、群众的承认,从而打开永平禁地,使莲花落获得一个起死回生的时机。宣统元年(1909),庆春班在成兆才的带领下,边演出边对莲花落进行更深入、全面地改革,创造出评剧的雏型——“平腔梆子戏”,人称“唐山落子”。民国元年(1912)后,庆春班多次去天津演出,受到天津各界的热烈欢迎。民国八年(1919),领班到东北各地演出,并担任教师和编剧。他发吹、打、弹、唱全都会,生、旦丑行样样和的才干活跃在当年的评剧舞台。从1895年起至1929年止,他以非凡的毅力和惊人的速度,创作、改编、移植了一百二十余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评剧剧本,其中《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花为媒》、《杜十娘》、《王二姐思夫》、《花魁从良》、《杨三姐告状》等最为著名。其编写的速度、数量,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成兆才为莲花落的新生,为评剧的形成和发展,整整奔波劳碌了四十年,不仅为评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且对评剧的发展革新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为我国的戏曲,特别是评剧界,创造、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为后人留下一笔相当珍贵的艺术资料。成兆才生活清苦,积劳成疾,于民国十七年(1928)病倒在吉林市丹桂荼园。民国十八年二月八日,病逝于故乡绳各庄。

2警世戏社头班(庆春班、永盛合班)杰出人物

(1)任连会(1851——1926)演员,剧作家。河北省滦州人。幼年家道小康,青年时期曾当过乡村教师,并自学成医。他能诗善文,热爱民间戏曲、鼓词,常为秧歌戏填词。30岁时,因家道中落,遂带子(任善庆)奔走江湖,卖艺为生。光绪十五年(1889)前后,与滦州同行好友组建职业性莲花落班——“滦州永合班”,于冀东至黑龙江等地演出。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乐亭崔八班任教师。成兆才、张德礼、张彩亭、张化龙等数十名青年,均受其教益。光绪三十四年(1908),带其子任善庆、任善丰,弟子于玉波加入成兆才等人组建的庆春班,参与了莲花落的全面改革,协助成兆才改编、整理出许多莲花落折出戏剧目,培养出许多中青年演员,对评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民国七年(1918)告别舞台,返回故乡。1926年病逝。

(2)杜芝薏(1872——1959)艺名金菊花。演员,工旦行。滦南县人。16岁时已成为唱秧歌戏的名角。光绪二十六年(1900)同当地民间艺人“山驴子”等人组成“蹦蹦”戏班(京东最早班社),于长城内外卖艺为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乐亭县崔八班,后又入丰润赵家班。他借鉴梆子、皮影悲调,吸收现实生活中妇女在殡葬时的哭声、语调、感情,创造出〔小悲调〕和〔大悲调〕腔调、板式,并首次应用于《小吊孝》和《刘翠屏哭井》两剧中,博得同行及观众的盛赞。光绪三十四年(1908),积极协助成兆才创建了京东庆春班,参与了拆出戏的改革。他以饰演《朱买臣休妻》中的崔氏、《六月雪》中的窦娥婆母、《告金扇》中的陈国红母、《秦雪梅吊孝》中的商太太等角色而著名。先后收女徒芙蓉花、红蓉花、金蓉花、艳玲君等。民国三十四年(1945)前后,离开舞台回乡务农。1954年参加河北省戏曲剧目审定会。1956年聘请为滦县评剧团教师。1959年5月9日逝世。

(3)任善庆(1989——1961)字福堂,艺名金不换。鼓师。河北省滦南县胡家坡人。自幼从父任连会学唱莲花落,旦、丑皆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后,与成兆才等到人同组庆春班,参加了莲花落的改革工作。经他建议取消七块竹板,改用河北梆子板鼓、梆子击节;采用河北梆子的打击乐锣鼓经配合演员的身段表演;在音乐伴奏上增加了二胡、笛子、笙等乐器,组建了评剧第一个文、武场小型乐队,任善庆成为评剧第一任鼓师。

(4)任善丰(1898——1922)号久恒,艺名月明珠。演员,工旦行。评剧创始人之一,河北省滦南县胡家坡人。自幼喜爱民间艺术,5岁即随父兄走江湖卖艺。9岁入成兆才等人组建的京东庆春班。拜张志广为师。12岁时即担当正码主要角色,在成兆才等人辛勤扶植下,很快成为戏班的顶梁柱。在对莲花落进行改革的工作中,与成兆才密切合作,于宣统元年(1909)在唐山永盛茶园创造出评剧的雏型“平腔梆子戏”。他创造的独具风格的旦角唱腔,人称“月明珠调”;他创造的〔反调慢板〕唱腔,为评剧唱腔板式的发展、完善作出重大的贡献。他身材均称,扮相俊美,嗓音圆润、洪亮,15岁时名震唐山、天津及冀东各县。自编自演了大型评剧《桃花庵》,成为传世之作。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随班几度进入天津,在华乐、宴乐、庆乐茶园演出,以其精湛的技艺名贯津门,富绅、商界联合赠送绣有“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贺幛。民国七年(1918)后出关东北,一举震动东北艺坛,赢是极大声誉。民国十一年(1922),七月十八月,于沈阳演出时,因体力不支而注射强心剂挣扎演出,以满足观众的愿望,不幸在演出的锣鼓声中与世长辞。剧场经理向观众宣布月明珠逝世的消息,请大家退票,台下观众为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的逝世而震惊、痛惜,无一退票,默默离开剧场。在他从艺十四年的舞台生涯中,首演了成兆才所编的六十余出戏,其剧中主要角色大都由他担任。他创造的《马寡妇开店》中的马寡妇、《杜十娘》中的杜薇、《花为媒》中的张五可、《珍珠衫》中的王三巧等人物的表演及唱腔,不但深受观众的欢迎,而且成为后来的范本。为评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解放前评剧班社

西张士坎业余评剧团

    成立于1944年的西张士坎业余评剧团,前身是由本村地下党员崔智开组织成立的业余莲花落班,他们自编自演《傻小子抗战》、《拿懒汉》、《继母遗恨》等小戏,宣传抗日,还排演《回杯记》、《井台会》、《借女吊孝》等传统戏,以满足群众娱乐要求。1950年,村党支部书记刘凤琴在原莲花落班的基础上发展成立业余评剧团,有演员30多人,行当齐全、文武场俱备。1954年,文艺骨干、演员达到70多人。1965年,《唐山农民报》刊载了这村文艺活动的事迹,并发了社论。1966年“文革”开始,剧团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评剧团又重整旗鼓,活动至今。

(2)宋道口业余评剧团

宋道口业余评剧团成立于1943年,由知识分子唐树盛、傅瑞元和评剧爱好者高建邦等组织发起。至1944年,拥有演员50多名。主要是宣传抗日、反对剥削。主要剧目有《打宋各庄》、《剥削蘖》、《大破清风县》等30多出传统戏。剧团曾先后请金菊花、任善庆、耿凤霞、金玉英等名人担任艺术指导。剧团在“文革”前消失。

(3)连北店业余评剧团

1947年12月,爱好评剧的张国有和几个男青年发起组建了连北店评剧演出小组。1949年12月,在当地党政领导支持下,改建为连北店业余评剧团,杜长庚任团长,曹东志任副团长,张国有为导演,有演员36人。家忙生产、农闲演戏是演员习惯的生活方式。1951年该团为抗美援朝捐出演出收入1千万元(旧币)。演出的现代戏剧目有《小女婿》、《都满意》、《人往高处走》等十余个,传统剧目有《孔雀东南飞》、《杜十娘》、《三上轿》、《芙蓉屏》等。1957年农村成立高级社时解体。

(4)蒋各庄业余评剧团

1947年冬,王惠如(女)、王贵玉、赵春年等发起,成立了蒋各庄业余评剧团,演员20多人,由村党支部领导,王贵玉任导演,王惠如为主演。演的戏都是自编的,便装上场,反映斗争地主、土地改革、送郎参军等生活故事。1953年解体。1958年结合宣传工作 ,又重新建团。张屡昌、张鸾凤任正副团长,赵建兴任导演,主要演员有赵培元、张庆华、董志兰等27人。重建团后,在艺术上有了较大发展,以演大戏为主。上演的现代戏有《小女婿》、《刘巧儿》、

《中秋之夜》、《两世家庭》等,传统戏《吕布与貂婵》、《御河桥》、《凤还巢》等。至1960年,正逢困难时期,剧团停止活动。1963年,业余剧团改称俱乐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称文艺宣传队。1983年冬,又组团,赵秀玲(女)任团长,赵建兴任导演,有演员30多名。以演出《杨三姐告状》最为拿手,演出现代新戏《秦玉梅》也较可观。

(5)其它业余评剧团72个

前曲荒店业余评剧团   后曲荒店业余评剧团   姚王庄业余评剧团 党庄业余评剧团       薛各庄业余评剧团    前独莫城业余评剧团

坨里业余评剧团       薛庄业余评剧团       军师庄业余评剧团

西万坨业余评剧团     东万坨业余评剧团     大富庄业余评剧团

刘庄业余评剧团       史各庄业余评剧团     西新户业余评剧团

桑园业余评剧团       侯各庄业余评剧团     马各庄业余评剧团

西梁各庄业余评剧团   肖家河业余评剧团     井离庄业余评剧团

沈营业余评剧团       张仙庄业余评剧团     田井业余评剧团

李沟府业余评剧团     庄五庄业余评剧团     柳赞业余评剧团

蚕沙口业余评剧团     大庄河业余评剧团     姚岭业余评剧团

梁各庄业余评剧团     东黄坨业余评剧团     西玉坨业余评剧团

新户业余评剧团       杜土业余评剧团       丰信庄业余评剧团

东清水业余评剧团     史桥村业余评剧团     东泽坨业余评剧团

李四业余评剧团       张耿庄业余评剧团     西石家林业余评剧团

张营业余评剧团       罗各庄业余评剧团      张泡业余评剧团

小屯业余评剧团       梁泡业余评剧团        陈理庄业余评剧团

长凝业余评剧团       沙角湾业余评剧团      西沙窝业余评剧团

沙沟子业余评剧团     郭城子业余评剧团      张庙业余评剧团

陆营业余评剧团       狮子营业余评剧团      大二里业余评剧团

小二里业余评剧团     葛代坨业余评剧团      任各庄业余评剧团

郭东各庄业余评剧团   崔东各庄业余评剧团    高狗庄业余评剧团

小水坡业余评剧团     绳各庄业余评剧团      北夏庄业余评剧团

苏狼坨业余评剧团     邢洪林业余评剧团      狮子庄业余评剧团

杨庄业余评剧团       孙坨业余评剧团        大陈庄业余评剧团

4、滦南县文艺宣传队

    1968年7月滦南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滦南县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的演员是由农村选拔,由生产队记工分,初期演员十几个人,主要节目有歌曲、快板、表演唱等。1969年11月,滦南县文艺宣传队改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样板戏”,下乡演出。演职员有所增加。至1972年,宣传队人员达到52人。排演了《一篮子花生》、《二秃子》等小戏,也能演《沙家滨》、《红灯记》、《龙江颂》、《杜鹃山》等大戏、“样板戏”。文艺宣传队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了一定作用,为滦南县评剧团的成立准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5、滦南县评剧团

    1978年3月16日,滦南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改建并更名为滦南县评剧团,并开始从唐海县、乐亭县、滦县、玉田县、雄县、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大批量的招入评剧演员,演员达到44人。这一年,第一个评剧传统小戏《挡马》,第一个大型现代评剧《千万不能忘记》面向城乡观众演出后,即受到欢迎。1979年评剧团办公楼落成,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设备齐全。到1986年,上演过40余个剧目。主要有:现代戏《杨三姐告状》、《小女婿》、《刘巧儿》、《千万不要忘记》、《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踏海人》、》等,传统戏有《十五贯》、《借亲配》、《茶瓶记》、《蝴蝶杯》、《白蛇传》、《小姑贤》、《井台会》、《秦香莲》、《白水滩》、《八件衣》、《李慧娘》、《绣鞋记》、《错错错》、《李三娘》、《桃李梅》、《屠夫状元》、《海瑞训虎》、《牧羊圈》、《打狗功夫》、《吕布与貂婵》、《武松打虎》、《乾坤福寿镜》、《梅玉良缘》、《意中缘》、《回杯记》、《金玉好》、《审妻》、《银元姻缘》、《哑女告状》、《梁山伯与祝英台》、《水冰心抗婚》等。

    1978年至1980年,剧团人才辈出,有的名演唐山地区。主要演员有:郝翠梅、王汝霞、张洪、何涛、丁晓英、何淑琴、姜秀义、常有存、曹文增、陈淑敏、郝风艳、马奎芬、王俊文、王玉萍、邸少先、张淑珍等。这些演员为评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演出各具特色。

    郝翠梅是滦南评剧团成立后的第一代评剧名人,她1960年乐亭戏校毕业后进乐亭评剧团,1978年调到滦南县评剧团任主演、业务副团长。她主演了《茶瓶计》、《桃李梅》、《白蛇传》、《李慧娘》、《小女婿》、《刘巧儿》、《绣鞋记》、《金明奇缘》、《猪八戒招亲》、《风落梧桐》等十几出大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她工小旦、刀马旦,戏路宽,刻画人物细腻入微,神情并茂,舞台经验丰富,以扮演刘巧儿、杨香草、春红、杨三姐闻名。1979年在古表演一等奖。1981年,被选为政协滦南县委员会副主席,辅导了二十多名演员。

    王汝霞工小旦,在《哑女告状》中扮演的哑女维妙维肖,观众十分喜爱。

张洪,其母亲孙玉亭曾就职于孙家班,与成兆才同台表演。张洪七岁学戏,曾工三花脸,刻画人物幽默风趣。1978年后,担任剧团导演,导演过40多出戏。1979年张洪荣获唐山地区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1997年,导演的评剧《踏海人》荣获了唐山市专业戏曲观摩演出优秀导演奖;导演了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参赛剧目,2002年荣获第六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导演奖。

    何涛,1978年来团,工于老生,以表演嬴得观众好评。

    丁晓英,女,生于1953年12月,1970年加入滦南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先学演样板戏,后改唱评剧。1982年至1991年在滦南县评剧团任主演,演出过80多个传统剧和现代评剧。主演的现代戏《结婚前后》、《三女河》在唐山市评剧汇演中获一等奖;1986年,在全国评剧广播电视大奖赛上,荣获优秀奖;1987年在唐山市评剧青年演唱赛上,荣获二等奖;工花旦、青衣,以唱工见长,噪音哄亮,在冀东一带颇有影响,她的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何淑琴(青衣)、姜秀义(小生)、常有存(三花脸)、曹文增(黑头),都各有造诣。

    郝风艳(小生)、马奎芬(小生)、王俊生(小旦)、王玉萍(小旦)、邸少先(小生)、张淑珍(彩旦),也各具自己的艺术风格。

6、成兆才评剧团

    2000年9月,第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期间,滦南县评剧团改为成兆才评剧团。建团40多年来创作排演了50多部传统和现代剧目,继承成兆才先生面向生活、面向时代创作评剧剧目的优良传统,自编自导自演了农村题材现代评剧《冤家亲家》、《大棚缘》、《哑女》、《柳树湾的村官》,《曹妃甸传奇》、《凤凰坨》《三进门》《爱心小院》等,这些剧目先后荣获了八届中国评剧艺术优秀表演奖。这一时代涌现了荣获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著名表演艺术家刘秀荣第子的孙秀艳、荣获优秀表演奖翟进友等优秀演员。其中,根据发生在本县境内曹妃甸岛上的历史故事创作演出的《曹妃甸传奇》参加第三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荣获最佳创新奖、最佳青年演员奖两项国际大奖。以城市建设为背景的现代评剧《三进门》在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大戏院、北京梅兰芳剧院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应邀在全省巡回演出,轰动燕赵大地,新闻媒体称之为“滦南旋风”。

    评剧唐朝末年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剧目内容社会化、通俗化。

    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剧目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主。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创作的《杨三姐告状》、《枪毙驼虎》等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评剧源于民间,尽表百姓事,感情人间情。反映平民尽百姓喜、怒、哀、乐,表达普遍民众的愿望与心声,是评剧剧目内容里从真切鲜活的百姓生活中不,表现通俗的、大众的精神,因此评剧才有着深彻的民众性,具有社会化、通俗化的特征。

(2)演出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

    评剧艺术是在民间演唱莲花落子和蹦蹦基础上,借鉴吸收皮影、河北梆子、京剧等的艺术成就发展而成。其表现形式最早在民间,是在浓厚的滦南伟统文化底蕴的滋润中,“纳百家之长为一体,汇千溪为一川”,由地方走向全国的地域文化形式。既以学习借鉴其它艺术的表演形式,又保留了清新活泼质朴自然的地方特色。因此评剧的演出形式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征。

(3)艺术风格的地域化、乡土化。

    评剧源于滦南,生于滦南,其特征打着地分鲜明的冀东文化宫烙印,评剧中裹缠着棍子重的冀东文化。评剧艺术渗透着滦南特质,代表着源远流长的滦南文化宫。评剧从语言表达到腔调风格都充分体现着地域特征、地方方言。1、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富有冀东乡土特色,体现了底层劳动群众的审美要求,因此评剧的艺术风格具有地域化、乡土化特征。

具有上述特征的评剧,在滦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滦南的优秀地域文化,浓缩着滦南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滦南地域文化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评剧,其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学术价值。评剧是一个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体系对评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对于研究由民间的“莲花落”必展到全国大剧种中,剧本创作、行当角色、奂段落表演、语言音韵、唱腔板式等的日臻完美与发展历史,对于研究冀东地区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历史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二)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民评剧,对滦南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评剧虽然在滦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活动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经解决的问题。

(一)随着评剧老艺人、研究人员和知情者的逐渐年高和逝去,见证评剧发展史人证、特征也将逐渐消失,处于濒危的边缘,再现“莲花落的单口、双口扩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到评剧形成的历史,抢救工作非常迫切。

(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众多娱乐形式的冲击和观众欣赏多元化的影响,又由于熟悉、喜爱评剧的老年人逐渐减少,而不熟悉、更谈不上喜爱评剧的青年人增多,评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发生重大变化,评剧艺术的影响力大大萎缩,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也大大减弱。评剧处于低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