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曲艺——靳派乐亭大鼓艺术”项目简介
滦南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濒渤海,东界乐亭县,东北隔滦河与昌黎县相望,北邻滦县,西与丰南区接壤,西南同唐海县相毗连。全县土地面积1270平方公里,辖17镇,人口58万。1946年,始建滦南县,1954年,撤消滦南县建制,1963年1月恢复县建制。
在滦南民间文化发展史上,乐亭大鼓艺术是历经几代曲艺艺人,通过艰难探索与艺术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它继承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长处,又吸收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腔调,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用乡音演唱,以三弦、铁(铜)板、鼓伴奏,是一种能说长篇大书,也能唱集锦小段,叙事抒情俱佳,缠绵豪放俱备,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其基本特征是:根据演出场合和欣赏群体的不同而演唱比较固定的曲目的程序性特征;经过对叫卖调、哭丧调、劳动号子等的广泛吸收,又有从发源于本地的皮影、评剧中借鉴而形成的曲调多源性特征;利用板眼、速度的变化技巧和扩板加花等作曲创腔手法,使板腔转换灵活自由的特征;多种调式调性相互交替转换形成了多种丰富多彩,情趣各异的唱腔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兼融的特征;名称来源考究不定的传奇性特征;唱腔音乐由当地方言、俚曲衍变而成,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完整规范、娴熟多变的鼓、板套路与种种唱腔相辅相成的特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靳派乐亭大鼓艺术趋于成熟,一举占领冀东曲坛。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创立者靳文然,滦南县靳营村人,在20世纪40年代末完成了乐亭大鼓艺术联曲体到板腔体的重大革新,被曲坛誉为“一代天骄”。靳派乐亭大鼓艺术靳文然的演唱,不受旧套束缚,敢于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唱腔旋律性强,娓婉动听,声情并茂,把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在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形成之前,滦南籍的著名乐亭大鼓艺术艺人有在沈阳老君庙江湖行祖师碑上留名的杨久昌,乐亭大鼓艺术创始人首创改木板击节为铁板击节的冯福昌(冯铁板),自成一派,创造慢板、紧板、切口等唱腔的王德友,对口大鼓创立者戚德旺,以及在民间富有盛名的张珍、赵文汉、李狗儿等民间艺术大师,为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的形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滦南籍人与靳文然同时代的王学忠、刘太山、任占奎、沈闻章、张子山、戚用武、赵敬一、高荣远、杨来凤、李恩科、戚文峰、刘桂琴等艺术家也为靳派乐亭大鼓艺术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传播的过程,其传播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成为曲坛少有的特殊现象。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先是在冀东传播开来,很快进入京、津、东北大城市的演出市场,至今不衰。靳派长篇大书36部、集锦小段80个,至今仍然是滦南民间艺人演唱的重要曲目。
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在滦南县的发展史,是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队伍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深的历史。1958年,滦南县境内以公社为单位组建的大鼓书队共7个。1963年,即滦南县恢复县建制的当年,便成立了滦南县曲艺队,队员达百余人。1965年专业曲艺队成立,曲艺队分5个演出活动小组,持省发演出证,在全省范围内演出。1972年,滦南县文教局选拔优秀靳派乐亭大鼓演员,组建成精干的由12人组成的专业曲艺队,1973年又吸收16人入队,1977年,曲艺队发展到21组54人。1981年,滦南县成立了曲艺界联合会,吸收会员36人,预备会员33人,能够上演的传统大书有43部,书段77个,新书19部,新段56个,全部采用靳派乐亭大鼓艺术表演。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完成第二代传承,九十年代完成第三代传承。
滦南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县文化馆设立了乐亭大鼓艺术研究发展基地,调入民间艺术家转为事业编制,专职从事乐亭大鼓艺术的理论研究、创作、辅导、培训工作。在3所小学、1所幼儿园、2个县直单位、2个企业分别设立了大鼓艺术辅导培训实验点。滦南县每年都组织一次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汇演,至今坚持了20多年。目前,正在参加学习的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演唱人员达80余人。2005年,县政府投巨资在滦南县城的古城文化广场为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创立者靳文然先生树碑立铜像,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县财政、县直部分单位、广播电视宣传媒体、镇村及企业,每年用于乐亭大鼓艺术演出、培训、辅导的费用达6万元以上。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第二代传人贾幼然革新了唱腔艺术、鼓板打击和转板格式,其艺术成就已载入河北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曲艺家辞典和河北技术人员词典,多部作品获国家级奖励。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第三代传人何建春,在乐亭大鼓艺术唱腔设计和表演形式上寻求突破,创男、女对唱大鼓唱腔及多人伴唱的表演形式,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表演理论,实践中也经受住了检验,已被同行普遍认可,为广大观众所接受。为此,他夺得了全国群星奖金奖,河北省第三届空中书擂大奖赛一等奖。北京“天桥杯”鼓曲邀请赛金奖。靳文然、贾幼然、何建春三位靳派乐亭大鼓艺术不同发展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都是滦南籍人。目前,魏晓英、李志明、周悦等一批新人正在茁壮成长,有的已在全国和省、市大赛及重要演出中崭露头角。
由滦南编写,刘兰芳题写书名的《乐亭大鼓精品选》于2001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1000册,该书被中国戏曲研究所收藏。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传媒的冲击,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在中老年人群中还有一定基础,年轻人接受比较困难,演出市场日趋萎缩,靠大鼓演出的收入已不能维持大鼓艺人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有些靳派乐亭大鼓艺术艺人已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尚在苦苦支撑演出局面的艺人寥寥无几,尤其是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出现了“人亡艺亡”、后继乏人的现象。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的传承已出现危机。
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在滦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滦南的优秀地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浓缩着滦南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滦南地域文化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有历史价值。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在中国北方曲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十分广泛的影响。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是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对于研究民族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演出环境、演出形式、艺术成因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发掘、抢救、保护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有学术价值,研究曲艺艺术在某时期形成划时代发展阶段具备的各方面环境、条件;研究曲艺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兴旺—滑坡—沉寂—回升”的周期性规律,探讨地方曲艺永葆青春、不断繁荣、兴盛的措施;研究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唱腔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轻盈明快,韵味醇厚,板式结构严谨,灵活多变,行腔流畅,地方语言浓重的美学价值;研究“一人多师,一师多徒”的传承方式在艺术传播中的作用;学术创新研究。发掘、抢救、保护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有实用价值。保护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维系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深厚情感,是重要的群众文化工作;传承靳派乐亭大鼓艺术,为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创新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是:
一、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保护队伍建设。
二、全面做好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文献性资料和鼓词、曲牌及伴奏体系的挖掘、保存、保护工作。
三、支持和大力扶持艺术创新工作。重视靳派乐亭大鼓艺术老、中、青队伍建设。鼓励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精品创作。建立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演出基地。
四、开展靳派乐亭大鼓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五、建立20个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原生态保护村,发展艺术队伍10支,艺术家庭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