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滦州皮影

  • 发布时间:2016-01-01
  • |
  • 作者:滦南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906次

滦州皮影简介

滦南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属唐山市管辖。境内的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俗称驴皮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做影人则是一种雕刻艺术。滦州皮影戏不同于其它影戏的特点有四:一是影人用驴皮雕刻,有独特操纵技巧;二是用滦乐乡音唱白(乐亭口音多,滦州口音少),语言易懂;三是掐嗓唱法;四是有独特的唱腔,如张绳武的呵腔等。

滦州驴皮影在全国影戏中占有突出地位,重点分布流传于唐山、秦皇岛地区,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影界传滦州人黄素志是个落魄的生员,多才多艺,为了发泄不平,抑恶扬善,他自刻影人、写影卷,后来流入东北游学,再后来又带影戏回家乡,形成了滦州影戏。

1913年,称制已久的滦州改为滦县,1946年滦南从滦县析出。由于地脉相连,滦南籍的皮影艺术家把皮影戏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巅峰。其中张绳武、张占科、周文有、宋宝、王杏林(小五)等名家不但在昌滦乐地区成名,而且提携新秀,名声日渐,誉满京东及关外东三省。

皮影班社在滦南逐渐形成风气。如柏各庄杨荣久班、东黄坨郑殿元班、西新庄陈文礼班、西新庄陈文智班、柏各庄西城子王洪岳班、西桥高志鹏班、东沙窝侯老忠班、王东庄王二顺班、断火庄夏家班、油盘庄马国明班、丁庄户影班等,这些都是在清末民初成立的。因为年代久远,统计不很准确。一些比较小的民间小影班,就没包括在内。

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班社主要有:邱庄子邱连贺业余影班、荣各庄王绍新业余影班、小崔庄王慎业余影班、西新庄陈科岐业余影班,蒋各庄业余影班,滦南县实验影班,郭董各庄业余影班,曹营张老焕影班,大沙窝业余皮影队,宁坨皮影队,川林公社业余皮影队,官寨乡文化站皮影队,邢洪林业余影班,西八户张仲三影班。

改革开放后,滦南县境内的一些皮影艺人,也纷纷组建皮影班社,有影响的有王宝环影社、贾祥民影社、老干部皮影队、王绍元皮影队和滦南县民间皮影团。

滦州驴皮影戏约创于明代中叶。创始人是黄素志。清朝中末叶和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是地道的滦州影,也称老呔儿影。在唐秦一带流传,遍布滦南全境。20世纪30年代滦南皮影艺人张绳武、张占科等人把皮影戏推向高潮,灌制大量唱片,流传海外。从清朝中末叶到民国时期,滦南境内活跃着柏各庄杨久荣影班等众多班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皮影社起到重要宣传教育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滦南县实验影社等班社恢复成立。曾出访葡萄牙国演出的滦南皮影团至今活跃在京东地区,每年演出300场左右,很受欢迎。

一、皮影的演出。

滦州驴皮影的演出形式和舞台表演结构基本一样,全部装备仅是

一个箱子盛影人和影卷,一个小型拆搭的舞台,其表演的空间是二维空间状态。长方形的木制窗架,演出时拉下粉莲纸或白布做的窗子,台围子以黑蓝两种颜色的土布做成,台内挂黑油灯照明。

皮影戏属傀儡戏,是靠影子做戏,演员在幕内操纵,演唱、演绎不同的故事。观众看影直接看到的是影人的活动,这些影人是固定的面孔,看不出变化的感情。这是影戏的局限,也是影戏发展艺术的天地。影戏只能靠以动传情,以声传情,这就需要功夫,皮影艺人称之为“入皮”。

皮影人物的造型,原始于宗教文化,丰富的庙堂美术在影人的造型上留下了重重的痕迹。

二、皮影戏剧本。初叫“影经”后改称“影卷”,演员照剧本唱念叫“宣卷”。剧本称“经”称“卷”。

演员不记台词,演时看着剧本“照本宣科”,因此剧本皆是影班自抄或坊间的卖抄本。短小的折子戏叫“单支儿”,加演折子戏叫做“加篇”。

皮影戏剧目甚多,无可统计,大概连台本剧至少也有五百多部。一部剧本多的达四、五十本,一个月演不完,单折子戏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没摸清。老艺人有这一句话:“打一辈子鱼报不上来鱼名儿,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可见皮影戏剧目之多。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珠宝钗》、《三贤传》等戏被人推崇备至,是皮影戏中的代表作。

除上述剧目外,在冀东地区广为流行的还有很多,其内容和过去书肆上出售的鼓词、评书大致相同。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是某某天子设朝,番邦打来挑衅的战表,皇上震怒,命大将带兵征讨的故事;二是有一位忠臣镇守边关,为国抗战的故事;三是某某朝代皇上昏庸无道,信宠奸臣,罢黜忠良,奸臣网罗党羽,害死皇上篡夺帝位的故事;四是某某公子自幼与某某家之女订下亲事。后来,这个公子家贫落魄或者家遭横祸,投奔岳父家里完婚或避难的故事。         

皮影现代剧目也很丰富。在抗日、解放战争年代,当时领导和从事文艺工作的陈大远、李佐之、山樵、傅仲之等人写了大量皮影现代戏剧本,这些剧本,政治性和艺术性较强,在当时配合战斗,起到一定的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积极作用。可惜在十年浩劫中,它和传统剧目都变成了封、资、修的“毒草”,统统付之一炬了。

皮影戏传统剧本中,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特点:叙述多用道白,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接触、冲突则多用唱或边道白边唱的方法,这要根据剧情而定。

皮影戏剧本的唱词结构特异,与其它戏曲迥然不同。其格律除了一般剧种常用的“七字句”、“十字句”外,它还有“五字句”、“三赶七”、“硬撤”、“小金边”“赞”、“念”等特殊的结构形式。

传统戏连台本剧剧目:

上古时代,东周列国故事戏

《封神榜》、《万仙镇》、《万宝阵》、《五雷阵》、《望儿楼》、《金顶山》、《五羊皮》、《黄金台》、《易水歌》、《反樊城》、《龙门山》、《前七国》、《吴越春秋》。

汉晋南北朝故事戏

《楚汉战争》、《青云剑》、《松棚会》、《渔家乐》、《三贤传》、《天竺国》、《灵飞镜》、《九里山》。

隋唐五代故事戏

《卧凤山》、《大虎山》、《四平山》、《瓦岗寨》、《大隋唐》、《破孟州》、《白壁关》、《定唐》、《小西凉》、《小西唐》、《珠宝钗》、《野马川》、《锁阳关》、《牧阳关》、《薛刚反唐》、《薛家将》、《铁丘坟》、《蕉叶扇》、《龙门阵》、《小英杰》、《罗通扫北》、《薛海征东》、《真假缘》、《绿牡丹》、《玉蝴蝶》、《大昆山》、《对金镯》、《铁树开花》、《二度梅》、《白鹿院》、《白狐裘》、《对金环》、《下扬州》、《金石缘》、《打登州》、《粉妆楼》、《回龙阁》、《碧玉镯》、《倒马关》、《飞龙传》、《下南唐》、《西游记》、《天汉山》、《飞虎梦》、《鸡宝山》、《赫阳山》、《血书记》、《阴阳界》。

宋代故事戏

《五锋会》、《狄青征西》、《五虎传》、《镇冤塔》、《十粒金丹》、《雪月双珠》、《双失婚》、《岳飞传》、《杨家将》、《杨文广征南》、《昊天塔》、《水浒传》、《泥马渡江》、《包公案》、《金陵府》、《梅花亭》、《双祠堂》、《肉丘坟》、《对金铃》、《党人碑》、《琼林宴》、《三侠五义》、《岳雷平金》、《镔铁锏》、《破洪州》、《全忠孝》、《双锁山》、《回龙传》。

元代故事戏

《兴龙传》、《分龙会》、《百花亭》、《炎天雪》、《五红图》、《五凤楼》、《鸣冤阁》。

明代故事戏

《燕王扫北》、《升仙传》、《紫荆关》、《全家福》、《江东桥》、《千里驹》、《出师表》、《苦忠义》、《南北合》、《珍珠塔》、《鸳鸯环》、《双熊梦》、《十五串》、《丝绒记》、《三门街》、《双龙传》、《金林寺》、《铁冠图》、《香莲帕》。

清代故事戏

《于公案》、《施公案》、《彭公案》、《明月楼》、《永庆升平》、《游侠记》。

无朝代或不知哪朝代故事戏

《天圆梦》、《天罡对》、《女阴审》、《女复仇》、《燃灯会》、《白罗衫》、《薄命图》、《碧玉串》、《祥龙梦》、《四游记》、《双凤图》、《紫金钟》、《双鸳梦》、《双侠配》、《混元钵》、《混元盒》、《黄龙传》、《鲛绡帕》、《金镯玉环记》、《金堂玉柱》、《姻缘榜》、《文武缘》、《滚盘珠》。

这些剧目是老艺人回忆起来的,它仅占传统剧目中的百分之十左右,单折子戏,据老艺人说有一万多个,以皮影戏独有的剧目就有一百多个。因数目好汉,难以详列,故从略。

三、皮影的操纵

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影台右边操纵的人称“上线”,台左边操纵的人称“下线”,辅助操纵工作的人称“贴线”,对操纵人统称为“拿线”的。

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三根。在影人脖子上安的一根铁条叫“主杆”,影人两只手上各安一根铁条叫“手杆”。前进、后退、卧倒、起来、跳、坐、翻、爬等动作都要靠主杆来表现,所谓“握如千钧,动似鸿毛”。

观众对皮影戏有这么一句话:“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这一方面说明皮影戏人很少能演出人物众多的大戏;另一方面也是对操纵人员技艺精益求精的要求。

皮影戏在操纵上有一些传统特技,其中尤以武打动作复杂,难度较大。

1、棚帐:即包扎遮掩影台的幕帐,俗称“围子”。围子分三部分,左右两边,前后挡头和棚顶。

2、影台:影台子高度一般在四五尺之间。

3、影人:用经过加工后的驴皮雕刻而成。大小不一,有头茬、身子构成。

4、切末:即为贴在影窗上的道具。彩帘子实际是廊檐景片,根据剧情场景不同而定。彩帘子是切末中的大件,小件切末有桌椅类、桌上摆设类、室外景等。

5、伴奏乐器:文场主乐器是四胡;武场有板鼓、铙钹、锣、钗等。

6、影卷:皮影戏剧本,初叫“影经”后改称“影卷”,演员照剧本唱念叫“宣卷”。剧本称“经”称“卷”。演员不记台词,演时看着剧本“照本宣科”,因此剧本皆是影班自抄或坊间的卖抄本。短小的折子戏叫“单支儿”,加演折子戏叫做“加篇”。

7、刻刀、蜡板:皮影雕刻工具。

滦州驴皮影在滦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滦南的优秀传统文化,浓缩着滦南文化发展的历史,是滦南地域文化的遗产。滦州影是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对于研究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演出环境、演出形式、艺术成因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研究皮影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兴旺—滑坡—沉寂—回升”的周期性规律,探讨民间戏曲永葆青春、不断繁荣、兴盛的措施;挖掘地方语言浓重的美学价值,讨论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措施,具有学术价值。保护滦州驴皮影艺术,维系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深厚情感,是重要的群众文化工作,能够为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实用价值。